巴陵行业习俗
来源:史志办   2020-09-01 15:52
浏览量:1 | | | |

林  业

解放前林木繁衍主要靠留蓄成林,公田以下,多不育林苗,却从月田、渭洞购买松苗栽植。筻口、新墙、黄沙、鹿角、麻塘等地无植杉习惯。

积蓄成林的主要方法是鸣锣封山,将一座山头封禁起来,禁止人畜上山砍伐、践踏。无论是公山、私山,封山时须竖禁牌,鸣锣三至五天。如有犯者,则责令放炮、打锣三天,严重者,罚款、游乡示众。解放后,仍提倡封山育林。

植树造林在五十年代前不垦植,只在板土上打眼栽树,称为栽板山。

县民历来重视屋前屋后的植树,尤其重视后山羽翼的植树、封山。认为后山是一村之来龙山,多留蓄常青杂木和毛竹,作防风林木,故称做羽翼,后山不许剪枝扒枝,房屋周围多爱栽桃李等果树、棕柏树,三田一洞爱栽花椒,步仙一带多栽枣杏,广兴爱插杨柳。六十年代后,因用材困难,多爱栽苦楝等速生树。在一个屋场前或左、右流水出处,关锁流水之山或树,称做关山(风水山)和关山树。关山树受全屋场人保护,不许侵犯,甚至记入谱牒,记叙树龄、植树人。

村民在开山砍树时,要留几株较好的树叫做看山树,意为传宗接代的种树,或说是留子孙饭。对护坟林封禁极严,不许任何人侵犯,犯者,叫动草惊坟,轻罚则开酒席陪罪,重则告官治罪。

解放后,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自县以下至村组,各级办林场,且多为全垦栽植,树种多为杉、梓、国外松等良种;四傍绿化、/各机关、学校栽植风景树已成普遍习俗。

畜牧业

家畜  县民视牛为农家宝。沿湖多养水牛,山区多养黄牛,有户养和联户共养之习俗。沿湖区牧牛多为群牧,即以屋场公请牧牛人,于湖洲上集体放牧,一人牧放十多头,山丘则以姓氏或屋场为别,确定公共的牧牛山(看牛山)。

母牛产仔多为牧牛人接生,若胎包未下,则在脐带断处系以草鞋或草把,小牛一下地,立即将四蹄的胶层剥下,剥下的蹄壳叫八卦,牧牛人凭八卦向牛主报喜,牛主谢以包封,也有牛主规定,生一头小牛,给一年或半年放大牛工薪的奖酬。除废牛外,病牛、老牛多不忍杀,牛临死时,主人为之流泪,并给戴上草帽或斗笠,披旧衣,谓牛一生太辛苦,愿牛“来世变人”。

县民多养猪,但解放前东乡不养母猪,更少养公猪,认为养种猪不吉利,养公猪者多为孤寡人或半残人。猪种多从平江、通城、监利、湘阴等地贩运,每户年养一头上下。六十年代以后,生猪发展迅速,至七十年代,养猪发展到城镇居民、机关、学校,全县人均养猪一头以上。养猪多为栏养,近湖洲处有敞养之俗。

涉及养猪的习俗有择日买、卖猪。凡乳猪,头个月吃奶、第二个月喂潲,养足两个月才肯卖出,满两个月叫满大月,卖小猪叫散窝,不满两月,叫未足月,未散窝前死了小猪,叫坏窝,坏窝猪难卖出。散窝时,先择吉日并通知各买主齐来,喂饱潲后,让买主各自选捉。三田一洞,忌犯离窝日,新墙、荣家湾、鹿角等地,只忌逢亥,肉猪未出栏前,忌屠夫看猪,谓屠夫有杀气,看了不吉利。

凡肉猪、小猪卖出时,主妇要提潲桶在屋门口放声唤猪,谓不会使自家空栏。端午节要敬猪栏神,于猪栏上点香、插蒲艾。除夕夜要烧香燃烛,在猪栏墙壁贴“六畜兴旺”的红纸条。为驱疫消毒,有在猪栏撒新石灰、薰烟之习,黄岸、渭洞等地,常撒些樟树叶、大青叶给猪吃。

境内养狗亦较普遍。养狗之俗有捉小狗不花钱,在三田一洞则忌在亲戚家捉狗,谓狗最尚义,若日后亲戚失和(不尚义),落个人不如狗的名声。小狗捉回后,在土地庙前揩屁股,谓狗以后不到屋前后拉屎。狗不可以随便打杀,狗咬了人,偷食了东西,可报主赔偿,但打了狗,则视为打狗欺主,往往造成纠纷并打狗官司,由打狗者开酒席赔理。

农家多爱养猫,对猫甚优待,吃饭有猫碗,对小猫,主人总设法以鱼虾、汤水拌饭喂养。小猫捉回时用小篓,篓外裹以衣服、手巾,防猫识路跑回原处。到家后,主妇捉住小猫绕自身三圈,谓以后就会守在自己家里。荣家湾、鹿角等地也和三田一洞捉狗一样,小猫捉回来后要给揩屁股,并将揩物丢到屋上,谓猫就会到屋上拉屎。还要抱小猫对狗拜三拜,谓此狗日后不会咬它。无论是在亲戚家或邻舍家捉猫,或买或赠送,都要付给一升米,谓此猫会捕捉一升米(粒数)的老鼠数。猫死后不土埋,须用稻草包裹,挂于树上,叫挂盐包,又有人将死猫置于流水田缺处,谓猫骨能除蚂蟥。

家禽  境内历来养鸡,多为敞养,又兼养干鸭、鹅,而水鸭(麻鸭)多为棚养。八十年代起,发展了个体鸡场,实行了栏养,主养肉鸡、蛋鸡。

养鸡之俗,有孵鸡择方位,农妇孵鸡,要找懂些阴阳历数的人,询问何方吉利,以确定鸡窝位置,位置无碍,便不会寡蛋、殒鸡,渭洞等地有谓上午入窝雌鸡多,下午入窝雄鸡多之说。小鸡受伤昏迷,即用盆子盖住,边敲边念咒语,偶有见效。为防止鸡瘟和“七姑娘(黄鼠狼)”偷鸡,多有在红纸上写“姜太公在此”贴于鸡笼。渭洞、月田则写“王老三在此”。

渔业

捕捞  渔民有专业、兼业之分,专业渔民以船为家,岸上(老家)无产业;兼业渔业多为沿湖农民,以种田为主,从事季节性捞鱼。渔民在渔业淡季(高水期)修船补网,旺季(低水期)则全力捕捞。

渔船有风网船、大网船、丝网船、撒网船、籇船、钩船、食钩船、罾船、撑篙网船、鹭鸶船、卡子船、坐船等等。渔具有风网(密、稀二种)、大网(稀网、麻布网)、围网、丝网、小网子、撒网、撑篙网、拦江网、三层网、飞网、百叶袋子、小丝网、车罾、船头罾、攀罾、拗子罾、手罾、赶罾、顶扛、麻罾、篾罾、黄鳝罾、腰罾、泥鳅罾、挂钩、棋盘钩、行钩、绷钩、划钩、扒子、扎钩、卡子、坨钩、食钩、黄鳝钩、团鱼钩、杆钩、筻子、虾扒、鱼叉、挠子、踩罶、花篮、笼子等。自七十年代后,因洞庭湖湖面缩小,有些业次(渔具)逐渐淘汰,如麻布网、稀大网、风网、挂钩、撑篙网、丝网、飞网等。而近年兴起的“迷魂阵”,又叫“笼子”,实属绝业,为害极大,虽屡禁而不止。

渔民各有帮口,在岳阳港范围捕捞的有风网帮、钩船帮、丝网帮、撒网帮,帮口又有地域之分,如风网帮,又分为鹿角、湘阴、汉川(湖北)、天门(湖北)四帮。钩船帮等又分:兴洲帮(荣家湾)、同心帮(麻塘童)、下字帮(鹿角沿湖区)、荣头帮(湘阴)、泗湖帮(磊石)、撒网帮(麻塘、鹿角的童、吴)等等。取渔称取业,称捕捞收获为河水。取业各有历史例规,攀罾、撒网各有埠头,什么业次、守什么滩,有的是由他们“祖宗”领得“渔帖”沿袭下来的老例,如“挂籇”,历史以来,只能由“张(鹿角张)”“郭(麻塘郭仙咀)”“邓”“熊”四姓经营,飞网(鹭鸶)只许“童(麻塘)”“潘(浏阳)”二姓经营。

解放前,渔家多信神祀神,不仅年节如此,连早晚都奉祀,一切起居及疾病,唯神是问。渔民多禁忌,早上不能放快,即不能说龙、蛇、虎、豹、妖魔鬼怪之类的话,船头装鱼舱,任何人不许踩舱底,妇女上下船,不许走船头,只许走两边,除放快外,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说了便不开船(当时休业)。但鹿角的风网帮则不同,他们紧邻洞庭庙,每到大年初一,吃过早饭,都到庙内敬神,向洞庭王爷拜年,烧香跪拜之后,当着菩萨,把认为不吉利的话说尽后,则一年内百无禁忌。

外来渔民(不属本埠)来湖取业,只有三天客水之便,三天后自觉离开,再滞留便可扣留其渔船渔具。

渔民捕捞之获卖给渔行,岳阳、鹿角抗日前有七家。渔民认渔行为衣食饭碗,渔民与渔行之间多为老宾旧主,世代相沿,万一闹翻,亦不任意卡收或换行,渔贩、渔摊亦各有宾主,黄沙、黄岸、杨林、筻口、新墙等远地渔贩来,所在行无鱼,只能住客栈等待,别家渔行亦不供应。

放养  山塘养鱼,素有习惯,但不甚精养,产量不高,以鳙、鲢为主,兼放鲤、草鱼、青鱼。沿湖有自捞杂苗混养习惯。花苗等地毗邻平江,有稻田挖池养鱼之习俗。鱼苗来源之一是捕捞江花(又称捞扬尘末),当湖草发青,春雷大作,山洪发生之后,用纱布做成捞子,于洄流边放置,捞取的江花用苗盆挑运,沿村投卖,放时不收价款,等秋时试网辨别真伪再交钱。

解放后,水产养殖有很大发展,鱼苗多由人工孵化,通过精养成春片(一寸以上)再投塘。县境内山塘水库、鱼池养鱼成风、且多为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