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十二五”东洞庭湖保护和利用研究
来源:县东洞庭湖管理局   2015-01-20 00:00
浏览量:1 | | | |

岳阳县“十二五”东洞庭湖保护和利用研究

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局

 

一、“十一五”东洞庭湖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东洞庭湖概况

东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现有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燕山运动后期古江南洼窿断陷而成的古老盆地,到第三世纪未第四世纪初成为聚水湖盆,形成洞庭水系,是当今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唯一保存的河——江水体交换的湖盆,也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攸久、保存完整的大型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它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水量,湘江由此穿湖通江达海,素有“湖泊型洪道”之称。东洞庭湖湖水量大,自净能力强,水质条件好,海拔高程低于35米,坡度小于3度,地貌呈沟港纵横的湿地景观,土层深厚肥沃。湖盆区丰水期为水面掩盖,随着水位下降,依次露出平缓的苇滩、草地、泥涂、沙洲。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名楼因名水而壮丽。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紧靠湖岸,纵贯南北;洞庭大桥,飞架湖上,联通两岸;长江黄金水道濒联东西,通江达海。辽阔的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坦荡的平原,是湘楚文化的摇篮,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茶、麻、猪、禽、鱼等多项农产品的大型生产基地。同时又是重要的石油化工、食品饲料、轻纺工业基地。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有利发展、有利稳定、权属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000-6-6岳阳市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0]16号,决定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岳阳县人民政府对东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2000-7-6岳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岳阳市政府[2000]16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和2000-6-27市编委会议精神,批准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局,统一管理东洞庭湖。其管辖范围为:北起城陵矶擂鼓台、湖北监利县白螺镇,西至华容县“五七”机埠、南县二坝子的友谊沟,南临汨罗市、中洲鲶鱼口,东抵麻塘、鹿角镇畔湖村。通过加强管理,抓好区域内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各项收入19019.6万元,比“十五”时的2876.9万元增长561%。

(二)湿地保护情况

东洞庭湖独特的水域湿地环境,孕育了以喜湿和半喜湿为主要特征的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已记录到鱼类12目23科20属118种,以河湖性鱼类为主。列入中国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有一级物种中华鲟、白鲟、白暨豚三种;二级物种有胭脂鱼、文昌鱼、江豚三种。已记录到冬季鸟类16目41科158种。在记录的鸟类中,有中国重点保护鸟类32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黑鹳、白头鹳、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六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天鹅、鸳鸯、白鹇、白枕鹤、灰鹤、白额雁等26种。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近-来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84-正式建立,管理范围包括整个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平原岗地,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属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湿润、光热充足、四季分明。整个东洞庭湖为一个完整的外流型淡水湖,水深4~22m,-均气温4~4.5℃,-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为河流淤积土。湿地夏相为单一的明水地貌,冬相则分为明水、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泥炭沼泽和潮泥滩5种地貌。1992-7-,中国政府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东洞庭湖成为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1993-11-,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东洞庭湖湿地保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重要繁殖地、停歇地。每-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每-有白鹳、白鹤、黑鹳、白鹭等255种国家级保护候鸟在这里越冬,大鸨、白头鹤、鸿雁、小白额雁、青头潜鸭等稀有鸟类也经常在这里嬉戏。

       

从2002-起,岳阳市开中国大陆之先,创办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先后有美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汇集岳阳,国内观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冬季到洞庭湖来看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2007-第五届观鸟节期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市举办“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五大洲14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并共同发表了湿地保护主流化的《洞庭湖宣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命名我市为“中国观鸟之都”。

保护区自然植被主要由湿生植物组成,植被类群依次分梯度变化呈圈带状成层分布格局,从陆地至水底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芦荻、柳蒿灌丛、苔草草甸、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珍稀度高的特征。山上有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银杏、芒箕、石松等古生代或中生代遗留下来的残存物种,有银杏、苦槠、马尾松、小叶栎、杉木、喜树等中国特有物种。洲滩草甸植被面积大,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和藜蒿生产基地。东洞庭湖丰富的植物物种、植物区系成分和植被类型,展示了其多样性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这里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鹤类、淡水豚类同人类和谐相处的地域的典范”。

(三)渔业资源保护情况

一是开展保护渔业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每-4-份定为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张贴通告,印发宣传资料,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每-举办渔民代表渔业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班两次以上。二是依法蓄禁。每-4-1到6-30,君山后湖区60万亩水面为春禁范围;10-1到12-31,鲶鱼口6万亩水面为冬禁区;三江口3万亩水面为长-蓄禁区。在蓄禁期、蓄禁区内,还定期地组织清理,杜绝一切业次生产。在禁期区实行巡逻守卡制度,在禁区内航行的船舶实行《鱼货准运证制度》。春禁期,在禁区外,禁绝一切布阵、二密网。同时为促进渔业资源快速有效增殖,每-投放各类鱼苗200万尾左右。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捕鱼和渔匪渔霸活动,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行为。每-开展了多次集中行动,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四是统一执法。坚持了捕捞许可证制度,坚持按安排的生产范围进行生产。实施强制拆除矮围行动,至今共拆除矮围4处,拆毁泥堤5600米,摧毁网片2800米。依法制订税费征收办法,规范征收行为,减轻渔民负担。印了了税费项目登记卡,实行了统一征管。

(四)砂石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东洞庭湖砂石开采范围从岳汩芦苇界到城陵矶擂鼓台40公里船道,以及新墙河从公田到八仙大桥40公里河道。砂石资源蕴藏量丰富,总储量为65500万吨,-开采量可达1380万吨。砂石矿区呈南北走向,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地质作用影响,砂石质地优良,品种齐全,含硅量高,结构力强,采运方便等优点,除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外,同时被作为沿江各地重点工程建设的指定用砂,其深加工的产品还可作为优质的型铸、玻璃、滤料和压裂用砂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自来水和石油等工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洞庭湖、新墙河流域及其滨湖地带,其中东洞庭湖资源储量约占90%,加上常-受水流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补给影响,又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可靠和保证程度。为了切实加强东洞庭湖砂石资源管理,整治和巩固东洞庭湖砂石资源开采秩序和成果,保障东洞庭湖砂石资源依法有序开采,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和河堤水利设施安全,2005-将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通过拍卖方式实行整体出让,以标的价840万元被拍卖,期限为5-,并每-按10%递增。2010-5-25,重新以1亿元人民币拍卖出让岳阳县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以后两-逐-按上-的12%递增,出让-限为三-。“十一五”期间实现砂石收益13001万元。

(五)芦苇、藜蒿保护和利用情况

东洞庭湖芦苇是一座绿色银行,由于经济体制和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芦苇业一度从岳阳县“第二财政”降到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自2005-至今,通过多次科学论证,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经过三轮拍卖,东洞庭湖芦苇面积、产量、质量和财税收入都成直线增长,财政贡献由2005-的400万元增加到今-的1080万元。为确保每-春季沿湖万名村民下湖采摘藜蒿生产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抽调精干力量与兄弟单位一道齐抓共管,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保护东洞庭湖资源的通告》,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组织培训10多场次,制订《藜蒿采摘期间东洞庭湖水上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坚持采摘期间24小时值班制,保证了藜蒿采摘期间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六)民生稳定工作

    2009-启动的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是岳阳县史无前例的民生工程。由县财政筹资建设中洲、城关、鹿角、麻塘四个集中安置点,148户渔民搬进了新房。另外,通过采取每户补贴2万元资助无房渔民分散自建住房或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妥善安置218户渔民,至2009-10-实现了东洞庭湖366户无房渔民全部上岸定居。所有适龄渔民子女全部按照就近的原则进入了校园,并享受“二免一补”政策;所有渔民补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并免费进行了体检;所有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都得到了免费治疗;

渔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的参保率达到100%;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渔民纳入了城乡低保救助体系;3053名本县籍渔民纳入春禁生活补贴范围,发放生活补助20多万元。

为消灭钉螺,预防血吸虫病,解除群众疾苦,每-投入20万元用于群众查病治疗,每-投入30万元用于灭螺,有效消灭了血吸虫病源,减轻了患病群众的负担。同时通过多方努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医保已全面覆盖到辖区所有职工。自2009-元-1起,东洞庭湖沿袭千-的六项涉渔收费成为历史,就连渔民捕捞许可证工本费也不再收取,柴油补贴等惠农政策得到不折不扣落实。坚持以维权为责任,积极调处各类矛盾,化解纠纷,依法严厉打击侵占国有土地、抢占湖场、霸占渔市、明抢暗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湖区社会秩序,确保了一方平安。针对东洞庭湖面积大、湖汊多、人口流动性大等不利因素,加大对湖区计划生育全面整治。至今,辖区内计划生育率达90%,流动人口查验率在85%以上。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然的变迁与人类的活动,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遏止,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据调查,对东洞庭湖湿地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洪水威胁没有解除,缺水矛盾趋显现。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具有重要的分洪沉沙与调蓄滞洪功能,维系着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据统计,进入洞庭湖的多-平均径流量为310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其中5~10-汛期径流量占74.7%,属于典型的过水洪道型湖泊。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据1951~1998-实测资料,洞庭湖多-平均入湖泥沙量为1.73亿立方米,湖床平均每-淤高3.7厘米。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后,长江三口入湖泥沙量减少一半,可以延缓洞庭湖快速萎缩的趋势。但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形成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从目前湖盆演变趋势分析,东洞庭湖的藕池河三角洲快速向东北方向推进,西北部的大西湖可能很快被分割出去。下飘尾洲前缘也已经和君山岛非常靠近,这一趋势将使东洞庭湖割裂为东西两个湖区,仅在与君山之间保留一狭窄水道供藕池河出流。东洞庭湖的西部水域,在枯水季节有可能变为内湖。近-东洞庭湖水位比正常水位偏低2米,干旱季节偏低4至5米。如果难以维持正常水位,它会直接导致

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洞庭湖“消亡”的速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是环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治理难度大。洞庭湖水位一般4-开始上升,6~8-水位达最高峰,9-水位开始下降。12-至次-3-为水位最低值,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湖泊湿地与入境河道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此外,岳阳市本港有近20万总吨船舶,有50万总吨外省船舶季节性营运,每-产生的废弃机油上百吨,对东洞庭湖湿地构成重大的污染隐患。
      三是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洞庭湖湿地物种资源相当丰富。就动物资源而言,已经记录到的脊椎动物种类(不包括昆虫)有118科450种,为湖南省总种数的78.81%。其中有鱼类12目23科139种,鸟类16目44科316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鹳、白鹤、中华秋沙鸭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等45种,被列为国际“红皮书”保护的有39种,中—俄、中—双边协约保护的有129种。如此之多的珍稀野生动物栖集在广袤的洞庭湖,加入国际重要湿地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无论是鱼类还是迁徙鸟类,它们受到的威胁是多样的。包括污染、非法和过度捕捞、挖砂、入侵物种、水产养殖、水文变化、航运干扰、杨树和芦苇无序种植等。历史上,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达到30万至50万只,据近-科考数据,2003~2004-为13万多只,2004~2005-为11万只,2005~2006-少于10万只。越冬水鸟逐-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冬季枯水水位提前下降,且低水位历时变长,导致洲滩草地退化,水鸟栖息地消失。鱼类资源方面,不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难得一见,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如今全江段都已形不成鱼汛。东洞庭湖渔获物中,鲤、鲫、鲇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比例高达86%,四大家鱼的比例迅速下降为10%左右。鱼类资源的锐减与酷渔滥捕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东洞庭湖捕捞渔民来自湘、鄂、赣等9个省共6000多人。在过来的几十-间,捕捞渔船由帆船改为机动船只,功率和吨位不断加大,捕捞手段越来越“先进”,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矮围等有害业次成为主要的捕捞方式,电、毒、炸等非法捕捞屡禁不绝。
      四是湿地呈现“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趋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据《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提供的数据,仅在1989~2001-间,东洞庭湖湿地空间结构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泥沙滩地减少106平方公里,减少20.1%;而草滩地增加了18平方公里,增加了4.7%;芦苇滩地增加了94平方公里,增加了26.5%;防护林滩地减少了6平方公里,减少了54.5%。据调查,洞庭湖芦苇面积达7.3万公顷,约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6.5%。杨树栽植面积达20多万公顷,其中湖滩种植面积达7万公顷,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5.8%。由于将天然湖泊水面和洲滩实行承包经营,一些承包者为了扩大芦苇、杨树的种植面积,动用大型机械开沟抬垄,开挖排水沟和水运通道。杨树的大量引进和芦苇的盲目扩张,会导致珍稀雁鸭类越冬栖息地和定居型鱼类产卵场地的缩小。导淤、排水沟的开挖,以及修筑矮围竭泽而渔,导致秋、冬季浅水沼泽的干涸,破坏了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场所。同时,由于斑块类型的改变,也使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缩短或者被打断,给一些特有生物和濒危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专家警告说,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形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观。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向人工林生态系统演化,破坏湖泊湿地的自然演替。长此以往,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秀美风光将会大打折扣。
      五是法律不够健全,依法治湖出现盲点。当前洞庭湖最要紧的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很多正当的执法工作由于没有明确的法文规定,进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至今为止,由于没有相关的明确法律法规规定,在洞庭湖上作业的诸多行为无法做到依法管理,比如无度的捕捞鱼类、在中低位滩地种植意杨、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入洞庭湖等等,使得水质变差,鱼类的数量种类迅速变少,水域变小。环保、工商、税务等几个单位的水上执法难的问题、水上居民的户口治安管理、行船坐船的户牌管理、流域的环保和水土保持、鱼鸟等物种繁衍生息的保障、“迷魂阵”的处置。外来物种的入湖和产业发展的准入等问题都制约着保护洞庭湖生态平衡的工作,都需要有相关的明确规定来确保效率。为了保证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法律法规方面的盲点是必须要重点解决的。

     六是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政出多门,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洞庭湖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从岳阳市的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体制同样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沿湖各市、县、区、场和一些执法部门都是处级单位,而东管局作为东洞庭湖管理的唯一合法机构,目前职能与职责不对称,如遇矛盾纠纷,就东管局现有的职级职能,难以正常开展协调和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难以真正形成统一有效管理,由此带来的纠纷和矛盾不利于最终实现对母亲湖的有效保护。另外,到目前为止,洞庭湖保护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依据,使直接在湖中执法的职能部门出现“有法难行”乃至“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二、“十二五”期间保护和利用研究

根据东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我们建议进一步统一认识,科学规划,理顺体制,综合治理,把洞庭湖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重大意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据“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价值量为每-292.89亿元。其中直接利用价值94.46亿元,间接利用价值为198.43亿元,间接利用价值是直接利用价值的2倍多。应当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重大意义,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是为了几只鸟,不是为了几条鱼,而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鸟的去留、鱼的存亡,只不过是我们生存环境变化的物种标志。如果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化生物基因,就会失去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是抓紧整合洞庭湖生态功能建设的总体规划。国务院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划定了目标和期限,要求到2015-,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要重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批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加强洞庭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洞庭湖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目前省政府正在编制《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规划》,建议抓住这个机遇,明确东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定位,从功能分区入手,合理确定和调整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在加强洞庭湖区域治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洞庭湖流域的治理,实现治湖与治江、治江与治山的协调统一。做到治水(防洪减灾与供水灌溉)与治污(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治沙(流域上游的造林绿化与治理水土流失)、治岸(沿湖岸线保护和沿湖风光带开发)、治病(血吸虫病防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科学利用,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子。对天然湖泊湿地要严格生态保护,兼顾资源产业;周边流域要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体现湿地的缓冲功能。应当下功夫开发一批原生态的名优土特产品,发展有机农业、有机渔业和草食动物,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本地资源加工业,做大做强以间接利用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航运物流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三是下决心保护和恢复东洞庭湖渔业资源。认真贯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下决心开展集中整治,解决酷渔滥捕的问题。建议借鉴外地经验,按照“先专业、后兼业;先本地、后外地”的原则,限期减少下湖渔船数量。利用各种方式和资金渠道,实施替代生计项目,切实解决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减轻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渔政部门对渔船、网具要实行严格的限制,明确规定网目尺寸,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坚决取缔非法渔具渔法,加大对电捕鱼、炸鱼、毒鱼、修筑矮围、拦湖插阵等破坏鱼类资源的非法捕捞方式的打击力度。建议加快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对洞庭湖的水、土、鱼、鸟、林实行综合执法。并将执法人员的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执法经费的投入,跳出“以罚代法”的怪圈。
      四是打响“中国观鸟之都”品牌。东洞庭湖湿地文化得天独厚,中国观鸟之都称号来之不易。应当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国际观鸟节为平台,加快东洞庭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打响洞庭湖的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建议按照“政府鼓励、基金支持、企业赞助、社会参与”思路,加快成立洞庭湖生态基金会,借助市场运作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国际观鸟节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上公司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轨道。在举办国际观鸟大赛的同时,建议精心策划环湖观鸟线路和景点,推出一批游湖景、赏湖光、尝湖鲜、采湖风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将观光农业与湿地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以市民和游客为主体的大众休闲观鸟。
      五是建立统一有效的洞庭湖管理体制。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提议,认真研究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东洞庭湖为核心,建立全省统一的洞庭湖保护管理机构,尽快解决环湖三市分治问题。建议我市抓住国家对洞庭湖实行新一轮综合治理的机遇,应成立一个综合管理的常设机构,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管理。
      不仅巴陵胜状全在洞庭一湖,曾有专家感言:“鉴于洞庭湖在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传统、民族、人口、资源、经济以及政治等领域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解决好了洞庭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就标志着中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解决。”这段话,既是鞭策,更是责任。该是我们作出抉择、采取行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