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岳阳县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六种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土地轮作+提质增效”,重塑产业链促增收
坚持把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来抓,立足资源优势,注重长短结合,通过综合种养、土地连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中洲乡发展“黄金+瓜蒌”套种1236亩,亩产瓜蒌800斤、黄精6000多斤,年利润1200余万元。黄沙街镇推广“稻虾”综合种养1600亩,年收入达300余万元。
“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双绑”带动促增收
健全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连接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引进和培育全民鸽业、优创生态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肉鸽养殖,使肉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年产值达20亿元、务工收入2.4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2200多个鸽业养殖户共同创业,帮扶1500多脱贫户增收致富,成为国家肉鸽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盘活资产促增收
注重盘活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千方百计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点。新开镇龙湾村、共和村和乡友共同成立兴胜鞋材加工厂,租赁龙湾村闲置的1800余平米村民活动中心作为生产场地,实现“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增收,解决本地12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新墙镇清水村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将农民手里农田流转后向种植大户发包,要求葡萄园主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后农民。全村发展葡萄种植2800亩,带动周边村发展56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50万元,园区务工农民工达420余人,年发放工资516余万元,园区从事葡萄销售人员达200余人,从事运输业和农资经营人员达129人。
“组织就业+公益岗位”,稳岗拓展促增收
抓好就业岗位“大收集、大统筹”和精准有效动态供给,举办7场专场招聘会,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员、乡村干部到户开展“敲门行动”。今年来,全县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9万人,同比去年稳中有升。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做到“两优先一确保”,全县重大投资、乡村振兴等项目用工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脱贫人口,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脱贫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3806名脱贫人口实现县内就业。对农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调整、优化管理,全县共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751个,559名脱贫劳动力和192名监测对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订单保底+消费帮扶”,联农带户促增收
对新型经营主体覆盖不到的脱贫家庭种植养殖户,实行订单生产、跟踪服务、保底收购全流程帮扶。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消费帮扶,订单化生产销售,让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商超。鼓励110家后盾帮扶单位、引导干部职工积极采购帮扶村农产品,动员各基层工会购买脱贫地区及对口帮扶地保靖县复兴镇农副产品,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今年来,全县基层工会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238万元,机关单位预留份额采购“832平台”“省政府电子卖场”农副产品310万元,驻村帮扶后盾单位采购帮扶村农副产品130万元。
“文旅融合+直接帮扶”,抱团发展促增收
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大民宿经济发展和文创产品开发力度,通过直接帮扶让更多脱贫人口从旅游产业中获益。张谷英镇以“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文化旅游为中心,建成全国大学生艺术写生与创作基地、孝友家风传承馆等,打造休闲、住宿、康养等其它旅游服务功能区,4条精品线路,集游览、观光、攀岩、探险、生态农业体验、田园采摘、垂钓等项目于一体,辐射周边6个村,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融合扇艺术品加工、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推动黄精、竹笋、油豆腐、芭蕉扇四大特色产业发展,5家文旅龙头企业、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年产值近6亿元。张谷英村150余种旅游品、300多个土特产摊位、100多户农家乐将增收路铺到“家门口”,解决1200名村民就业,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带动8755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