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3-19
民营经济一路向高!省级媒体推介岳阳县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3-07-24 17:12
浏览量:1 | | | |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潇湘晨报推出的“看民营经济,从县城出发”系列报道,日前走进我县,以一个县城为样本,倾听当地民营企业家的心声,感知民营经济发展的温度,感受民营经济发展的脉搏。

  民营经济一路向高的岳阳县,正在刷新公众的认知。

  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获评第七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的湖南科伦制药,多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的润天智科,产品远销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力神电磁机械……

  这些主打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代表性民营企业,均来自于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

  截至2022年底,岳阳县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8%,市场主体规模突破6万户,提供城镇就业超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90%,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这些数据的背后,有何值得关注的动力“密码”?湘北这一县城,又如何发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5日至7日,潇湘晨报采访团走进了岳阳县。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为“强推力”,叠加营商环境“软实力”……当地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路径。

  策略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多年来,围绕新型建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招商引资、补链强链,岳阳县县域经济发展有声有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和知名商标品牌。

  着眼当下,新型建材及新材料产业,以天欣科技、亚泰陶瓷、岳盛新材、南方水泥等为龙头,产业链内企业已达39家;生物医药产业,以科伦制药、健强药业、民康医材、利尔康生物为龙头,产业上下游聚集了7家配套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大力神机械、华中天地环保、海润电气等为龙头,产业链内共有企业31家。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产业集群的拉动效应至关重要。当前我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集群发展任重道远。”岳阳县委书记肖湘晖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于是,着力打造更大规模的优势产业集群被当地提上议程。岳阳县委、县政府深思熟虑后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将原有的产业基础整合为七大优势产业链,提出重点打造新型建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肖湘晖认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要推动配套企业集群入驻、抱团发展,加快构建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进而实现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而实施产业集群工程的首要条件在于园区平台建设。当地的选择是,以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大力推进园区扩容提质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潜力。

  再者,坚持“以大带小、以小培大”的方式,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好强链、延链、补链文章,大力发展上中下游配套产业。

  以园区平台为核心,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企业抱团、集群式发展,就是现阶段岳阳县产业集聚成势的内在逻辑。

  聚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决定了产业链“做优”,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向后,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成为了当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大焦点。

  数据显示,岳阳县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

  就在潇湘晨报采访团三天的行程中,不少民营企业在“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上都有清晰的认知。

  一个输液袋,只要轻轻一挤液腔部分,即可打通中间的两道隔离条,粉剂与液剂在数秒内实现混合溶解,省去了开药、配药等多个环节……这是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科伦”)花费近15年研制而成的粉液双室袋。不要小看这个粉液双室袋,它解决了我国医药行业一个“卡脖子”技术问题,有诸多专利在身。

  在税收优惠的持续支持下,湖南科伦每年提取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资金投入研发。这家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岳阳县民营经济保持活力的缩影。由此,又一个问题进入了当地的视野:如何让民营企业创新长盛不衰?

  岳阳县给出的路径,是高位推动和灵活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当地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全县各级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高位推动之下,各级各部门联动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大创新”工作格局就此形成。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推手”。而另一方面,灵活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自主性。

  “我们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来加持企业技术创新。”肖湘晖说。

  目前,岳阳县累计兑现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并在全县31家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近五年全县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增量奖补达到2548万元。此外,支持30家企业获批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近1.2亿元,贷款企业数量与贷款额度均居岳阳全市第一。

  行动“引进来”“走出去”并行

  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创新激励,都与政府服务密不可分。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企业家才能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

  而在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赛道上,岳阳县也有自己的“绝招”。

  比如,企业家沙龙。

  企业家反映问题诉求后,相关部门现场调度,能解决的当场拍板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限期解决,受客观因素制约暂时无法解决的作好解释说明。

  这样一来,避免繁文缛节的同时,也精准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又比如,百名干部联百企。

  当地选派135名懂政策、晓业务、有能力的干部,深入厂房车间实地调研,摸排企业的发展需求和面临的实际困难。

  还比如,大力推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湘商回归”乡友返乡创业行动。

  县委书记、县长先后8次带队前往北上广深等地联络在外乡友,29位县级领导、243位镇村干部对口定期联系乡友,建立2600多人的寓外乡友名录。

  很明显,上述举措都是为了将企业引进来、留下来。不仅如此,当地还将触角延长,通过异地商会的建设,“走出去”招商引资。

  目前,岳阳县已在长沙、深圳、上海建立了异地商会,并且正在筹备建立广州、东莞异地商会。通过异地商会的纽带作用,动员岳商常回家看一看、走一走,把市场信息反馈给家乡,把好的经验带回家乡,把好的项目引到家乡。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肖湘晖表示,岳阳县将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理念,持续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组合拳,积极与企业家面对面、心连心交朋友。

  这是当地主政领导给出的郑重承诺。

  岳阳县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无限前景。其本质核心都是,鼓励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大胆发展。